日本防衛省據報正積極開發被視為可攔截中國和北韓極音速武器的「電磁砲」,近期更將首次以接近實物大小進行海上發射試驗,以確認命中目標精準度等性能,以期未來把這種新型武器部署在搭載「神盾系統」的艦隻與新型護衛艦。
《讀賣新聞》報道,電磁砲的特徵是透過砲管內的軌道導電,產生動力射出專用的金屬砲彈,發射速度、射程均較傳統使用火藥的砲彈更快和更遠,同時因不用火藥,砲彈會更易儲存及更安全。
改變戰力平衡關鍵角色
除了可用於攻擊艦艇、飛機、無人機,電磁砲還被認為可用來攔截飛行速度達音速5倍(5馬赫)以上且可不規則低空飛行的「極音速武器」,足以扮演改變戰力平衡的關鍵角色。
日本早在2016年已開始研發電磁砲,2023年夏天,海上自衛隊曾將之搭載到試驗艦「飛鳥號」(Asuka)上進行實驗,今次飛島號將首次搭載全長6公尺及重約8公噸、接近實戰尺寸的電磁砲作海上發射試驗。

日本首要目標是開發艦載型電磁砲,惟目前仍面對軌道被砲彈磨損導致難以連續發射,以及發射速度降低等技術性問題;防衛省去年5月曾與德國、法國的國防部及研究機構簽署共同研究協議,並派員到已停止開發電磁砲的美國軍方使用其實驗數據,務求將電磁砲實戰化。
另一方面,中國也在加速開發電磁砲,據《南華早報》報道,中國海軍工程大學在前年11月發表的論文曾表示,成功測試一種新型電磁軌道發射系統,可快速發射砲彈而軌道不受損,並已完成了120次發射試驗,宣稱「中國在此技術方面領先全球」。
北韓極音速導彈疑造假
至於北韓,《中央通訊社》(KCNA)今年1月曾報道,當局成功從平壤郊區發射新型極音速中程彈道導彈(IRBM),並以12倍音速飛行了約1500公里,準確落入東岸外海目標區,飛彈的第一次頂點高度近100公里,第二次頂點高度則為42.5公里。
其後南韓聯合參謀本部(Joint Chiefs of Staff)表示,偵測到一枚從平壤地區發射的中長程彈道導彈,飛行約1100公里後落入海中,但認為該枚導彈只達到頂點一次,未能達到第二次,遠未達極音速彈道導彈的標準;發言人李誠俊指出,由於朝鮮半島作戰空間狹小,幾乎不存在監視死角,即使導彈依不規則路線飛行,南韓軍方仍能進行追蹤與探測,「北韓媒體公布的導彈射程和第二次頂點高度,可能都是假數據。」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