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擱置貿易、人權爭議 全面取消相互交往限制
正當美國同時跟歐洲和中國就關稅問題上劍拔弩張之際,中國和歐盟關係開始解凍,雙方沒有再提人權和貿易爭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周二更在記者會上宣布,經雙方商定,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
林劍表示,過去幾年,中歐立法機構交往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出現了一些波折。當前形勢下,雙方都認為中歐加強對話合作十分重要。
他接著表示,經雙方商定,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中方相信並期待,隨著中歐全面恢復立法機構的交往,雙方的交流和理解將更加深入,這將為中歐關係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注入新動力。
另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歐洲理事會新任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互致賀電,熱烈慶祝中國與歐盟建交50週年,強調深化中歐合作對全球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在賀電中指出,中歐應堅持多邊主義,維護公平正義,反對單邊霸凌,攜手應對氣候變遷、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共同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與包容性經濟全球化方向發展,為全球和平與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上月有歐洲媒體報道,中國政府計畫解除對歐洲議會人權小組,以及先前對5名現任與前任歐洲議員的制裁。這些議員先前因質疑中國的人權問題,遭到中方制裁。
近年中、歐就新疆、香港人權問題引發爭議
近年來,歐洲議會對中國及香港的官方往來出現明顯抵制,主因是人權惡化與制度性經濟風險所致。議會多次通過決議,批評中國在新疆侵犯維吾爾人權,並譴責香港在《國安法》下大規模打壓民主派人士,包括黎智英、黃之鋒等。
2021年歐中互祭制裁後,歐洲議會隨即凍結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批准程序。去年底,歐洲議會更進一步呼籲歐盟取消香港的特殊關稅待遇,並重新審視港府駐歐經貿辦的合法性地位。
除了人權因素,歐盟也憂慮中國的國企補貼與市場准入限制導致貿易不公平,加上地緣政治緊張升溫,歐方積極推動對華「去風險化」(de-risking)政策,減少在供應鏈、科技等領域對中國的依賴。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