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觀眾、聽眾、讀者:
聚散有時,今天終於要正式向大家道別,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的旅程,到這裡劃上句號。27年來,我們一直堅守崗位,為香港、為全球華人社群,帶來最真實、最即時的新聞和深度報道。無論風雨變幻,我們始終相信,言論自由的大門必須為每一位追求真相的人打開。
隨著美國政府終止資助,自由亞洲團隊將進一步縮減,而粵語組明天(即係香港主權移交28周年)起,將停止更新新聞內容,在網上剩下的新聞,亦會變成歷史,將會長期保存。
自由亞洲電台在1996正式成立,兩年後,也就是香港主權移交後的1998年建立粵語組, 最初受眾目標是華南和全球粵語社群。到了2019年,隨著香港新聞自由面臨空前挑戰,粵語組撥出更多資源服務香港人。2024年自由亞洲電台撤離香港,但仍然投入資源報道香港的實況。
改名《自由亞洲電台香港組 RFA HK》未能成事
粵語組各大網上平台的數據顯示,自2019年開始,來自香港的受眾大幅上升,這證明香港人渴求毫無審查的新聞資訊與客觀分析。隨著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消失,加上香港主流媒傳自我審查變得平常,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變成其中一個香港人依重的新聞媒體。
由於粵語組對香港人日益重要,核心團隊亦招攬了更多香港土生土長的年輕新聞作者加入,所以我們自去年中開始便計劃把名字改成《自由亞洲電台香港組 RFA HK》,然而在最後決定階段遇上撥款終止的厄運。
記者感言:自由聲音消失、信念永不熄滅
過去多年,願意加入RFA團隊的,總是帶著一份使命感,正如粵語組編輯溫曉平所說,沒有這份熱誠,在這工作環境是很難熬得過一年。
「這裡的待遇普不優厚,却要冒著或多或少的政治風險,至少很難再走進建制內工作,甚至要長期逗留在外地。」
現身處英國的文在山,2019年加入RFA,經歷了香港最動盪的歲月,到英國後仍然書寫著「香港故仔」。此時此刻,她這樣表達她的心情: 「 我們仍有很多故事想和香港人分享,仍有很多未知之地想和大家一起探索,卻未料到,腳下的路突然走到盡頭。又如何?此路不通,那就另闢蹊徑;荊棘滿途,那就結伴同行。今日,即使RFA記者這個身份被奪去,但香港人的身份永遠拿不走。」
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加入RFA的淳音,她同樣經歷了香港人2019年那段歷史:「每次在現場,既感到壓力與危險,也深知記者的責任。那一年,香港的每一個夜晚都令人難以忘記,許多畫面和聲音至今仍在腦海迴盪。」
淳音感謝RFA受眾多年來的支持: 「你們的一句『很想念RFA』、『不習慣沒有RFA廣播的日子』,我一直銘記在心。雖然遺憾要在此與大家道別,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心中對自由的追求不變,無論身在何處,都有屬於我們的空間。期盼未來有機會再與大家相見。謝謝你們,一路相伴。」
另一位年輕的網編程皓楠,就用「光」來表達我們的心志,「時代雖一直黑暗而混沌,今天我們被不明不白地襟聲,也許是無奈,也許感到徒勞無功,但在困境中對於自由渴望和吶喊的迴響依在,光裡有愛,而傳聲的人將會重回崗位把迴響帶到有光的地方,讓大家看見光。」
幾年前從香港移居到英國的梁銘康,原本以為不能重操故業,但一年前獲RFA聘用,憑著他專業的精神,在英國作出了不少出色報道。
在美國政府宣布停止撥款那同一天,梁銘康也再一次告別新聞界: 「《粵語新聞報道》3月14日最後一次「出街」後猝然停播,未及向讀者和觀眾道別。既然這篇也是一隻關於我們RFA香港的『故仔』,就藉機作最後一次sign-off:自由亞洲電台記者梁銘康,英國曼徹斯特報道。」
不過就如亞視今日仍以某種方式存在,所謂「有燈就有人」,或者某天RFA香港又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履行我們的使命,但在此之前,望君珍重。」
雖然我們的聲音將會暫時消失,但我們對新聞專業、對言論自由的信念,將會永遠留在每一位同事和讀者的心中。
感謝每一位曾經收聽、閱讀、留言、分享、甚至批評的你,這段旅程因你們而精彩。是你們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們在風雨中堅持下去,見證並記錄這個時代的重要時刻。
雖然說再見總是難過,但我們相信,追求真相和自由的精神,會在大家心中繼續傳承。
珍重,再會。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