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6周年前夕,新成立的港人組織香港行動文獻庫於英國倫敦舉辦 《記憶對視》展覽,將部份香港公民社會的藏品展出。策展人深信,每個公民有權將物件賦權更多意義,這些物件都蘊藏不同故事甚至能牽起與其他人的共同回憶。她希望透過展覽對抗政權扭典歷史,同時讓港人了解彼此分歧後再一同探討前路。
展覽策展人、香港行動文獻庫典藏總監 Sienna Lau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展覽以香港作為起點,希望探討如何保存記憶及檔案。展覽與「香港社運口述歷史計劃」合作,將部分受訪者的經歷節錄出來,再用香港行動文獻庫收集到的藏品作回應,彼此互相呼應。例如有受訪者曾參與學民思潮的組織,展覽便會再展出學民思潮相關展品。除了展出數十年來部份香港公民社會的物品及文件外,亦設有一個互動地圖,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分享他們在香港某個地方的故事,將記憶與地方扣連。

展覽中有一個展品令Sienna Lau特別深刻,是一個由港人捐贈的箱,裡面放有很多從「雨傘運動」收集到的飾物。Sienna Lau說,其實好多人可能放了很多記憶在家中的角落:「你不會將這些東西與博物館劃上等號,只會覺得這是我家中的小廢物,但其實不是,我們想從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你有權將其賦權更多意義。」捐贈者每件物品都能講出當年在哪取得,並發生了甚麼事。Sienna Lau說:「有時人與物件會有感情,亦會透過物件記得一些事,甚至能與人的連結,這跟在博物館看一件歷史文物是不同的」。
Sienna說,不同受訪者的分享可見他們之間有不同的矛盾,例如是否本土、支持港獨與否、認為自己是否中國人等。她認為不同觀點無分對錯,但重要的是讓不同港看見彼此的想法:「很重要的是當政權想磨滅我們,改寫及扭典我們的記憶及歷史時,很多時我們用的解決方法是想建立一個很強的整體、用口號包裝的論述。但我們覺得要雙線並行,同時要鼓勵社群探討彼此的不同,這樣才能進步。」

人與物件會有情感 同時能勾起集體回憶
Sienna Lau覺得前幾年大家較需要宣洩,所以較需要一個讓大家感受到共同體的展覽,但踏入反送中第6年,應該重整前路:「大家開始沉澱,實是一個好的時機開始想我們的前路是怎樣走,我們無可避免看及整理大家的分歧。如果我們裝作沒有分歧,再走幾步怎麼也會有碰撞。」
《記憶對視》展期將到下周一(26日),Sienna Lau指下一步或會回到台灣另設展覽。香港行動文獻庫(HKAA)是一個由在台港人和台灣社會行動者成立的非牟利組織。其宗旨是收集、保存和推廣與香港社會運動及政治歷史相關的物件、文件和出版物。
編輯:李榮添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