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新政下看以緩和,但美國國務院卻突然宣布制裁新一批中、港官員,有海外港人倡議團體表示鼓舞,但美國突如其來再打「人權牌」,分析認為,中美關係漸緩是不切實際的期待,針對民主的關心是美國天生的基因。
相關報道
- 美國宣布制裁林定國、蕭澤頤等六名中、港官員
- 美兩黨提法案制裁港官、司法人員 已「跳船」檢控官獲剔出名單
- 美國三大部門發400制裁名單 本台起底其中33間香港公司
- 美國《國防授權法案》重納制裁香港條款 港府:嗤之以鼻無懼要脅
- 林定國稱涉反修例未被起訴者「生活如常」 被捕者:提心吊膽
美國國務院在當地時間周一(31日)宣布對六名香港和北京官員實施制裁,包括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警務處處長蕭澤頤、香港國安委員會秘書長區志光、國安處助理處長趙詠蘭、國安處助理處長黃振中及中國駐港國安公署署長董經緯。
其中57歲已達退休年齡的蕭澤頤,周二(1日)任期屆滿預料會退休,卻在退休前夕於美國制裁名單上榜上有名,有網民也笑稱「光榮引退」、「臨尾香」。
被港府以百萬懸紅通緝的CFHK基金會政策與倡議統籌許穎婷指,自2021年拜登政府制裁中港官員後,香港情況至今沒有改善,反而更多人被囚禁、跨境鎮壓不斷,美國的行動顯示港共政權打壓香港是不會被國際社會忽視,是會得到懲罰。
倡議團體感鼓舞 「今次只是起點」
她指今次制裁消息對倡議團體來說非常鼓舞,是長時間與政府機關斡旋所得來的成果。面對跨境鎮壓變成常態,她相信「今次行動只會是起點,不會是終點」,估計涉事的法官、檢控官等之後都會被關注。
外界其中一個關注點是自特朗普上台後,即使有關稅的爭議,但美中關係似乎較以往緩和了,加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被削逾80%開支,以致數十個在美的中國及香港人權監察和研究組織前景堪虞;然而偏偏這時候美國祭出「制裁牌」,到底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將會如何呢?
中美角力下人權議題再被喚起? 分析:關心人權迫害是美責無旁貸責任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副教授吳建忠分析,如果說中美關係漸緩是不切實際的期待,未來特朗普與習近平或會面,但對美國來說「沒有民主素養的承諾是不確實的」。他認為美國是民主國家,針對民主的關心是「天生的基因」。而特朗普政府是一個團隊,關心中國人權的迫害是責無旁貸的責任。
許穎婷則相信新政府有新作風,估計國務卿盧比奧有份促成制裁,亦符合他一直以來的立場,但背後動機則不便作太多個人揣測。
面對制裁,港府在公布發出後約一小時內便發聲明回應,一如以往對制裁「嗤之以鼻」,並批評美國妄圖恫嚇維護國家安全的相關官員,指「再次顯露美國霸權主義下的野蠻,與其近期對不同國家及地區施以欺負和壓迫手段的霸凌野蠻同出一轍」。港府發言人再將矛頭指向美國,稱客觀事實是「美方多年來肆意干預別國内政,扶植代理人、策動『顔色革命』」,「甚至以經濟和軍事手段脅迫,製造社會動盪和多場人道災難,令多國人民苦不堪言」。
外交部駐港公署則表明堅決反對,指制裁「是對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粗暴干涉」,警告「美方的卑劣行徑,中方必將採取有力措施堅決反制」。而駐港國安公署更稱,美國制裁只是「一張廢紙」。
中聯辦亦「強烈譴責」,指制裁「充份暴露其亂港遏華的險惡用心,但註定徒勞無功」。
編輯:李榮添 網編:程皓楠